信息化软件 企业管理 营销管理 业界消息 标签索引 |
《财经》:后来者梅隆2008-03-11
自去年12月首度披露并购意向后,5月24日,纽约银行(Bank of New York)和梅隆金融集团(Mellon Financial Corporation,下称梅隆)再次公开宣布,其各自股东以压倒性多数批准两家公司合并。双方预计,合并将于三季度初完成,同时,还需等待有关监管机构批准。 这桩总价高达165亿美元的并购案,曾在华尔街轰动一时。它将打造出全球最大规模的托管银行,旗下托管的资金超过18万亿美元,管理资产逾1万亿美元。 在酝酿这起超大规模的并购的同时,梅隆亦开始迫不及待地布局中国市场——尽管此时相对于那些在中国抢滩登陆的同行们,梅隆已经是后来者。 《财经》:后来者梅隆: 曲折中国路 5月14日,梅隆旗下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齐聚北京,出席梅隆2007年投资论坛。同日,梅隆还与南方基金公司就QDII(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,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)产品合作问题签下备忘录。 在梅隆的中国计划中,还包括申请QFII额度,并与中国一家证券公司接触,以建立合资基金公司。 虽然在QFII、合资基金等领域,梅隆都不是先行者,但梅隆金融集团副主席、梅隆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傲恒立(Ronald P。O’Hanley)认为,梅隆对中国有多年的投资经验,“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,我们希望继续加强在中国的投入。”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,“梅隆”确实是一个陌生的名字,更鲜有人知晓这个名字背后的中国故事。 梅隆全球投资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姜治平向《财经金融实务》记者介绍,上世纪90年代早期,梅隆的子公司Newton投资管理公司在香港市场开展股票投资时,曾经一度拥有香港市场H股公司10%的市值,后来由于中国监管规则发生变化,Newton才将股票减持。此后,梅隆多方尝试接触中国市场,曾帮助华安基金设计过基金产品,也参与过不良资产处置。 但是,梅隆总部对于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决策仍踌躇再三。 “中国很重要,我们想在那里开展业务,但如果进入后业绩不佳,又会影响到中国以外的业务。所以,我们非常小心。”姜治平解释说。 围绕进入中国的战略和时机,梅隆耗费了两三年时间来做尽职调查,考察了从监管环境到市场发展、从投资者教育到合伙人选择等众多领域,终于下定了决心。 2006年,梅隆通过旗下的Newton申请QFII额度,并聘请了曾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、宝盈基金总经理的金旭出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。 2006年,市场传出梅隆正与东吴基金管理公司谈判成立合资基金公司,但最终不见下文。梅隆错过了2006年的中国牛市。姜治平坦承,“虽说有一点沮丧,但业务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更为重要,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是着眼于长期的,会看5年、10年甚至20年。” 5月10日,中国银监会出台《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》,允许银行QDII投资证券产品,QDII一时成为灼热的市场焦点。 目前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,拟于年内推出基金公司QDII产品,南方基金有望拔得头筹。合作双方已商定,梅隆将为南方基金提供QDII方面的研究支持、咨询服务,咨询费按基金规模的一定比例提取。此番与南方基金合作QDII产品,终于为梅隆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。 《财经》:后来者梅隆: 盯住机构 在梅隆的客户中,有三成是零售客户或私人理财客户,其余部分是机构投资者,养老基金、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构成了梅隆的核心机构投资人。在进入中国之后,梅隆亦将着力于中资机构客户。 傲恒立表示,梅隆计划在中国推动多元化业务,可涵盖社保基金、外汇投资等机构业务,也可以为散户服务。总之,梅隆能够带给中国一整套先进的资产管理服务。 梅隆去年曾参与中国社保基金海外资产管理人的竞标,虽最终未能跻身其内,但梅隆对社保或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这样的机构投资者,始终兴趣浓厚。 在对中国的逐步渗透中,梅隆已熟悉了一些中国机构特有的偏好和需求。姜治平认为,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偏保守、谨慎,比较强调投资管理人的信息披露。“我觉得,目前,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还需要了解如何将投资扩展到股票、对冲基金等领域,他们需要熟悉更多的资产种类以及细分的投资策略。” 人民币升值问题也是中国机构客户的重要顾虑。梅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货币基金管理公司Pareto和Mellon Capital,也希望未来能介入中国客户的货币管理业务。 对于梅隆庞大的全球客户群,中国机会亦颇具吸引力。 “我们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, 但也会非常小心。中国市场的市盈率非常高,这个溢价是同中国经济增长及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相匹配的。”傲恒立说,“不过,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风险在于市场的波动,市场参与者要看到这种波动的存在。投资服务的提供商和监管者要开展充分的投资者教育,提高他们的投资风险意识。” 至于中国的合作伙伴选择,姜治平说:“我们最看重的是产品多样化和一贯的业绩表现,因此我们的合作伙伴必须有良好的声誉,双方在企业文化、投资理念方面要有共同的认识。双方股东要有一致的管理方式、一致认可的CEO和CFO的人选,以确保投资理念的贯彻和执行。” 《财经》:后来者梅隆: 分与合 梅隆创立于1869年。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,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收购、兼并和转型。上个世纪90年代,梅隆从传统银行业转向利润更为丰厚的资产管理行业,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。 去年,梅隆再度成为收购兼并的主角。在这场全球关注的并购案中,纽约银行与梅隆合并,合并之后的机构被命名为纽约银行梅隆公司(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),横跨商业银行、资产管理、托管、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。 过去十年来,梅隆管理的资产规模已增加了4倍。截至2006年年底,该集团管理和托管的资产总额达5.5万亿美元,其中,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。 亚太区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占到集团的20%,亚太市场也是其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,梅隆在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市场份额都在迅速上升。 梅隆全球化发展的策略可概括为“分”、“合”两计。所谓“分”,即通过旗下的13家投资子公司分别管理客户资产,投资于不同的金融市场。这些子公司专注于各自擅长的投资领域,每家资产管理公司都享有完全的投资自主权。麦肯锡咨询公司将梅隆的这种独特的公司架构称为“多引擎策略”(multi-engine strategy)。 这一结构对公司意义深远。一方面,在一个“零和”的市场中,公司越大,效率就越差;而分成不同的子公司,可以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投资策略和市场划分;另一方面是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。把不同的策略部门分开,可有效控制风险的传播。 与此同时,梅隆将营销、后勤、IT、法律和人力资源等支持性业务都放在一个平台上,以控制运营成本。 “合”就是合资、合作。“在国际化战略方面,梅隆非常熟悉合资企业的运作方式。”姜治平说,“有些美国公司希望能够一进入市场就全面掌控合资实体,梅隆则更多地选择合作发展的道路,而且,我们特别注意处理与合资伙伴的竞争关系。” 在加拿大,梅隆与CIBC(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,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)合资,合资企业现在是加拿大排名第二的托管商。在欧洲,梅隆同荷兰银行合资,目前,荷银梅隆成为欧洲领先的托管商;另外,梅隆同德国的West LB的合资企业也已经成为德国最大的非本土资产管理公司。 每次合资的具体安排都不尽相同,但其大部分合资公司融会了梅隆的经验、全球平台和投资技巧,加上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和市场知识。 姜治平表示,梅隆在中国的长期目标是,成为中国市场排名前列的资产管理公司。目前,梅隆正在与一家中资券商商讨成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。梅隆希望和具有销售网络优势的本地公司开展合作,更重要的是有“共同的理念,在合作上能够始终如一”。 具体到投资经验的分享与转移,姜治平说,“仅仅教会几个人是不够的,因为员工始终可能离开,所以需要制度化。根据我们以往的经历,投资经验的制度化需要很长时间。”
|
企业管理目录 企业管理
战略规划
评标选型
项目管理
实施运维
人力资源
培训考核
时间管理
绩效薪酬
流程管理
财务管理
企业文化
协同商务
信息安全
采购管理
资产管理
|